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10 __ |a 978-7-100-16339-2 |d CNY68.00
- 099 __ |a CAL 012019043475
- 100 __ |a 20190321d2019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心性与体知 |A Xin Xing Yu Ti Zhi |e 从现象学到儒家 |f 张任之著
- 210 __ |a 北京 |c 商务印书馆 |d 2019
- 225 2_ |a 中大哲学文库 |A Zhong Da Zhe Xue Wen Ku
- 320 __ |a 有书目 (第289-312页) 和索引
- 330 __ |a 本书题名为“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或者说,它们主要体现的是心性现象学中事关道德意识或道德情感的维度。全书分三个大的部分:1)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2)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3)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这三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说其独立,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主题。各个部分问题的缘起和展开可以参看后面各部分的引语说明;说其关联,是因为这三个部分在总体上都事关广义上的“心性”问题,它们或与人的“自知”有关,或与人的“知人”“体物”有关,或与人的“成人”有关。根本上,它们都关乎心性之学这个“做人”的“大宗纲”。
- 517 1_ |a 从现象学到儒家 |A Cong Xian Xiang Xue Dao Ru Jia
- 606 0_ |a 现象学 |A Xian Xiang Xue |x 研究
- 606 0_ |a 儒学 |A Ru Xue |x 研究
- 701 _0 |a 张任之, |A Zhang Ren Zhi |f 1979- |4 著
- 801 _0 |a CN |b DUFL |c 20190409
- 801 _2 |a CN |b PUL |c 20190429
- 905 __ |a JHUD |d B8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