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44
- 题名/责任者:
- 地方与无地方/(加拿大) 爱德华·雷尔夫著 刘苏, 相欣奕译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 ISBN及定价:
- 978-7--100-17542-5/CNY68.00
- 载体形态项:
- 36, 249页;23cm
- 统一题名:
-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 丛编项:
- 文化地理学译丛
- 个人责任者:
- 雷尔夫 (Relph, Edward) 著
- 个人次要责任者:
- 刘苏 译
- 个人次要责任者:
- 相欣奕 译
- 学科主题:
- 文化地理学-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
- K901.6
- 一般附注:
- 根据赛奇出版公司2016年平装本译出
- 责任者附注:
- 爱德华?雷尔夫,加拿大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以其著作《地方与无地方》闻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段义孚、布蒂默等人齐名为当代欧美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潮的中流砥柱。雷尔夫的论著多从人类的经验视角出发去探讨地理学的现象学基础。其研究往往涉及对地方感、地方依附与地方认同的阐述,以及它们随时代演进而出现的变化。此外,雷尔夫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还包括《理性的景观与人本主义地理学》(1981)和《现代城市景观》(1987),等等。
- 提要文摘附注:
- 《地方与无地方》是欧美人本主义地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广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著,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本著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本译著译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着重介绍“地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当时出现的变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与商业形态虽已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并解释世界的关键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前言也道出“无地方”这一术语的内涵演进,即“无地方”与“地方”已不再呈现为尖锐的对立状态,反而在后现代的处境下呈现出彼此交织的状态。“无地方”的内涵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原创于1976 年的这部著作依然是我们去理解雷尔夫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全部MARC细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