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15 

题名/责任者:
土地的社会生命:农地制度变迁的文化动力/陈靖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ISBN及定价:
978-7-5201-2252-8/CNY69.00
载体形态项:
240页:图;24cm
并列正题名:
Social life of land:cultural motivation of l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其它题名:
农地制度变迁的文化动力
丛编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个人责任者:
陈靖
学科主题:
农业用地-农地制度-变迁-文化研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
F321.1
一般附注:
本书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第一批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地权改革背景下的乡土社会转型研究”(2452015332)、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研究”(2016G00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农村精细化治理机制研究”(2017RWYB16)资助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21-236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是关于土地这一具有“总体性呈现”意义的物的研究。土地问题贯穿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个过程,并且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的总体因素。当前,一种以“生产主义”为发展观的土地改革思路正在塑造着基层社会的土地生命实践,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由此发展观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正在推动土地社会生命的转换。皖北黄村在土地流转、农民上楼与土地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实践,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生产主义”的发展观将土地仅仅视为乡土社会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等同的“物”,而忽视该特殊的“物”具有的总体性意义,因而造成农民家庭的个体化、社会阶层分化、乡村价值被低估、村落公正观被破解。土地与乡村已经成为“生产主义”的囊中之物。但在与土地相关的行为中,我们仍能看到尚未隐去的、或已重新编织的道德经济的影子,这种道德经济发生在熟人社会之中。农民们期待,熟人社会中的互惠原则能够使他们免受过度剥夺。“生产主义”为内核的发展观将会持续地、逐步地改变小农经济、乡土社会和乡村文化,思考道德经济的可能,也是为那些可能被“生产主义”所废弃的人们提供生存空间与自主性,由农民自主调适而产生的道德经济将对土地重新赋予生命。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定位信息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F321.1/165 A1814839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导航 可借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F321.1/165 A1814840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导航 可借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F321.1/165 A1814841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导航 可借 社科借阅1(A-C/E-G)(301-302室)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您可能感兴趣的图书(点击查看)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