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29
- 题名/责任者:
- 国际体系的帝国主义倾向及其批判/于海洋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 ISBN及定价:
- 978-7-5203-8758-3/CNY76.00
- 载体形态项:
- 204页;24cm
- 个人责任者:
- 于海洋 著
- 学科主题:
- 国际关系-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
- D81
- 一般附注: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责任者附注:
- 于海洋,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周刊》专栏作家,《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192-204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帝国式的征服想转化为稳定的国际秩序,需要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相信帝国主义秩序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在历史上,帝国主义总是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内嵌于国际体系的话语和实践中:在话语层面,当代西方国际关系主流范式在表面上排除了帝国主义的相关问题,但在国际秩序愿景的描述和控制暴力机制的研究中,却事实上承认了帝国主义的逻辑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嵌入;在实践层面,资本的全球化创造了一个不平等的分配结构,鼓励权力政治和干预主义倾向,最终塑造一个等级化的国际结构,把西方世界的内部认同和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控制制度化。世界性帝国与其盟友,在推动国际体系帝国主义化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帝国主义源自国际体系结构的缺陷,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育了自己的敌人。国际体系的“去帝国主义化”,表现为平等化的体系文化,去依附化的世界经济结构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民主化。新的国际秩序需要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建立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也需要非西方国家内部结构的重建。在去帝国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中国具有宿命式的历史使命。基于历史和制度原因,中国会承担去帝国主义化的倡议者和赞助者的角色。中国所反对的不是特定国家,而是国际体系中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倾向。
- 使用对象附注:
- 本书适用于国际关系学研究人员
全部MARC细节信息>>